织物面料设计组
《毒影无踪》
铜 奖
作品欣赏
作者介绍
获奖作者:刘涵 / 邹薛佑 / 郎惜
就读院校:天津工业大学
指导教师:刘元军
作品介绍
本项目研发的新型环保透气式防毒面料,以突破传统防毒面料性能瓶颈为核心目标,针对现有产品存在的阻燃效果不足、纤维强度低、穿戴舒适性差及成本高昂等问题,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。设计理念围绕"高效防护、环境友好、功能集成"三大原则展开:采用具有优异拒水整理效果的芳纶1313/阻燃粘胶混纺织物作为外层;选用正丙硫醚液相吸附性能突出的活性炭纤维布作为吸附层;以高密度棉针织物作为亲肤内层;并通过粘接性强、弹性好、复合温度低的聚氨酯热熔纤维网作为固态粘合剂,采用热压工艺将多层功能织物复合为一体。该结构设计使面料兼具防毒、透气、阻燃、耐磨及环保等综合特性。该面料应用领域广泛,既可用于制备透气式防毒衣、防毒手套等特种纺织品,为防护装备生产企业提供优质原料,满足化工行业职业防护需求;又可应用于国防、消防等军工领域,应对生化防护、反恐作战等特殊场景,有效推动职业安全防护装备在化工、消防及国防等领域的升级换代。
作品点评
此作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出发点,在防护面料领域完成了一次兼具技术突破与人文关怀的创新探索,展现了设计服务于生命安全与社会需求的深层价值。
从设计初衷来看,作品直指传统防毒服厚重闷热、防护性能不足、成本高昂等痛点,源于对化学泄漏、公共安全事故等场景下生命安全问题的深刻反思。团队聚焦一线救援人员、化工从业者等群体的防护需求,致力于研发透气轻便且高效阻隔有毒物质的新型环保防毒面料,既体现了对从业者生命安全的重视,也瞄准了推动我国生化防护服向高性能、低成本方向发展的行业目标。
在应用潜力的拓展上,作品展现出多元且精准的场景适配性。从军工国防的核生化防护,到医疗应急的传染病隔离,再到融合柔性传感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装备,乃至民用消费防护、农业防护等领域,其扩展路径既紧扣面料的核心防护性能,又充分结合不同场景的功能需求,为技术成果的落地与普及构建了广阔的应用版图。
更为难得的是,作品的社会贡献呈现出多维度的协同价值;在生命安全层面,为高危行业从业者筑起坚实的防护屏障,降低职业风险;在环境保护层面,通过减少阻燃添加剂使用、采用环保工艺,践行节能减排理念;在产业升级层面,助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提升我国防护纺织品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;在公共安全层面,则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了关键物资支撑,强化了社会应对风险的能力。
《双层织物·幻色栖居》
铜 奖
作品欣赏
作者介绍
获奖作者:万菁菁 / 艾若彤 / 张博阳
就读院校:北京服装学院
指导教师:王阳 / 李喆 / 黄易
作品介绍
本设计以多层织物组织结构为核心,通过上下两层的独立经纬组织变化,营造出蓝紫梦幻与马卡龙柔彩交织的丰富层次感。这种结构既赋予空间立体构造之美,又带来柔光流转、色彩变幻的视觉体验。作品灵感源自居所中的晨暮幻色,巧妙利用多层织物的结构特性,实现色彩的立体呈现、浮影叠映以及隔而不断的空间韵律,展现织物不仅是材质载体,更是人居生活的视觉表达。
作品点评
该系列作品以“幻色”为核心,以织物为媒介,传递出设计对人的关怀,让 “栖居”真正成为心灵归处。作品通过双层织物的色彩交织,构建出活泼且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。其色彩对比强烈且和谐统一,格纹图案富有韵律,既展现传统纺织工艺的精细,又能通过色彩创新贴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。在家居应用中,将织物融入客厅、儿童房、卧室等不同场景,通过整体室内色彩呼应,地毯、窗帘、床品的联动,柔化空间边界,营造出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空间氛围,契合当代家居对个性化与温馨感的双重需求。儿童区的小帐篷、靠垫,把童真揉进色彩经纬,编织出梦幻小空间。小面积的抱枕设计展现出色彩碰撞的趣味性,以多样色彩搭配、布局,延伸主题风格,丰富装饰细节,体现 “栖居” 理念下织物对生活场景的渗透,为软装搭配提供更多可能性。
《角落的印记》
铜 奖
作品欣赏
作者介绍
获奖作者:杨凤琪
就读院校:北京服装学院
指导教师:王阳 / 曹阳
作品介绍
该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角落——那些经常被遗忘的地方。在家里,角落有时候会落灰;在墙角,有时候能发现一株小草。它可能是一块老旧的地砖,是篱笆上长的爬山虎,是墙面上星星点点剥落的碎屑。回忆起来,仿佛能闻到旧旧的气味,虽然褪色,但还是令人难以忘记。在此次设计过程中,用棋盘格模拟旧时家里的地砖,这种地砖现在不可多见,却是上世纪残留的痕迹;用挑线编织模拟墙面绿藤;在贝壳上绘制的,是属于旧时家里的窗花、墙院、小屋的印象。透过织物来怀念逝去的朴实旧时光,怀念幼时家里庭院的每个角落。
作品点评
该系列作品围绕“被遗忘的角落”这一独特灵感来源,将怀旧情愫深度融入多维家纺产品设计中,在情感共鸣与美学创新融合上具有鲜明特色,为纺织家居设计提供了情感叙事与复古表达的新视角。以“角落的印记”为主题,从情感挖掘到设计呈现,展现出完整且细腻的创作逻辑。作者精准捕捉旧地砖、墙藤、墙面碎屑等易被忽视的怀旧符号,通过设计符号转译唤醒大众对朴实旧时光、家庭庭院的集体记忆,让作品超越单纯的功能载体,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情感媒介,赋予设计深厚的人文温度。色彩采用大地色系与编织面料纹理的组合,精准呼应褪色旧时光的质感,材质选择兼顾美学与触感,达成视觉、触觉与情感的多维统一。
整体设计以细腻情感叙事为核心,通过怀旧符号创新转译、多场景应用拓展,展现出对复古美学与生活情感的深刻理解,在纺织家居设计领域应用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与实践意义。
《沐元—元代大提花织金锦》
铜 奖
作品欣赏
作者介绍
获奖作者:杨爽
就读院校:北京服装学院
指导教师:王阳 / 曹阳 / 张长欢
作品介绍
灵感来源于元代织金锦图案。“沐”意为沐浴、浸润,象征着当代人沉浸在元代文化的光辉之中,汲取其艺术滋养,并通过设计语言焕发新的生机;“元”不仅代表元代,也有万物初始、宇宙本源之意,寓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交融,使织金锦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焕然一新。设计通过解构与重组织金锦的传统纹样,运用现代设计语言,探索其在当代服饰、空间、艺术及生活方式中的新生可能。面料均为手工织造,原料包含不同类型的金线等,采用纹织CAD编写组织程序,经大提花小样机织造而成。这一工艺突破了传统服饰图案的局限,将应用范围从服饰拓展至家居全品类,强调文化符号的日常渗透力。
作品点评
本次参赛的织金锦系列作品,整体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工艺水准与艺术追求。作品精准把握了织金锦“通经断纬”的核心技艺,金线(或仿金线)与彩纬的结合缜密流畅,图案轮廓清晰锐利,光泽饱满华丽而不失庄重。经纬密度的控制严整,织物质感挺括,充分体现了对传统高难度织造工艺的扎实掌控力,展现了“寸锦寸金”的珍贵感。在传承经典宝相花等传统纹样的基础上,进行了富有现代感的解构或重组。
设计师巧妙平衡了传统纹样的吉祥寓意与现代审美需求,或通过疏密对比或借助色彩渐变,赋予古老纹样新的视觉活力,体现了“古韵新风”的设计理念。部分作品在局部点缀的微型创新纹样,更是点睛之笔。整体色调或沉稳大气,或明丽华贵,均能衬托金线的璀璨。彩纬配色高级,过渡自然,避免了织金锦易有的浮夸感,提升了作品的格调与适用性。本系列作品是传统织金锦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的成功探索,工艺精湛、设计创新、格调高雅,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非遗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再创造能力,是极具潜力的优秀成果。
个别作品在超大尺幅织物的整体平整度上可再求精;部分创新纹样与传统骨架的融合度尚有提升空间,可进一步探索更浑然天成的结合方式,若能更清晰地阐述系列作品在当代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构想,将更添说服力。
《纱线之间》
铜 奖
作品欣赏
作者介绍
获奖作者:余学德
作品介绍
本作品选用优质羊毛纱线,以经纬交织工艺勾勒图案。主色调采用暖色系,辅以嫩绿,营造温馨高雅的视觉感受。在结构设计上,将经纬交织与平纹等编织技法相结合,搭配提花工艺,既发挥了羊毛保暖柔软的特性,满足实用需求,又以精致纹理与色彩组合,赋予产品独特的高级质感。该设计适用于床单、沙发套、地毯等家纺产品。
作品点评
这件作品在大赛中脱颖而出,不仅展现了出色的创作巧思,更传递出深刻的行业思考与人文温度。从设计初衷来看,作品以大赛为窗口,精准聚焦羊绒纱线面料的可塑性,通过具象化的设计语言打破了人们对传统面料的固有认知,成功唤起了更多设计师对这种优质材料在创新设计中潜力的关注,为面料应用与设计融合开辟了新视角。
在思想表达上,作品巧妙运用柔和的沙漠暖色调为基调,又以一抹代表生机的嫩绿作为点睛之笔。这一设计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和谐且富有张力的对比,更隐喻了在当下经济环境中,优秀设计如同沙漠中的绿意般,能为行业带来希望与前行的力量,赋予了作品超越美学本身的深层意义。
而在展示方式上,设计紧扣羊绒纱线亲肤舒适的特性,将其应用于服饰与床上用品设计中,既充分发挥了材料的优势,又贴近生活场景,让人们在感受设计美感的同时,直观体验到优质面料与实用功能结合的魅力,实现了设计价值的多元呈现。
可以说,这份作品兼具创新性、思想性与实用性,当之无愧成为本次大赛的亮点之作。
版面 | 汤圆
[来源:“海宁家纺杯”大赛]
《家纺时代》
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刊
《家纺时代》2025年10月刊电子版全新上线!
长按二维码观看本期杂志
电子杂志
在线阅读
识别二维码关注
微信公众平台
中家纺视频号
众多行业要闻,敬请登录“中家纺”官网
http://www.hometex.org.cn
